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某校体育场馆结构自动化监测

1. 项目简介

某小学学校成立于2020年,是一所公办小学,以高起点定位为该区优质教育新增长极,依托当地学院及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近年来,该小学聚焦“五育” 领域,不断以“节”造势吸引学生。在“玩创节”中,有生声不息之语文、生声不息之音乐、生声不息之体育,也有生声不息之科学、生声不息之数学等系列活动,对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2. 监测目的

本次项目主要针对该学校体育场馆实施自动化安全监测,由于长期荷载、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原有结构应力发生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肉眼可见的裂缝,若不进行有效监测,可能引发倒塌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而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在人流流动性强的区域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检测数据无法做到及时反馈以及较好的连续性,非常不利于数据的分析与预警预判。

3. 点位布设

根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具体规定如下:

(1)倾斜监测

①当测定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整体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顶部监测点和底部对应点。

②当测定局部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所测范围的上部监测点和下部监测点。

③倾斜观测的周期,宜根据倾斜速率每1月~3个月观测1次。当出现基础附近因大量堆载或卸载、场地降雨长期积水等导致倾斜速度加快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施工期间倾斜观测的周期和频率,宜与沉降观测同步。

④倾斜观测作业应避开风荷载影响大的时间段。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倾斜观测,也应避开强日照时间段。

(2)裂缝监测

①对建筑上明显的裂缝,应进行裂观测。缝观测应测定裂缝的位置分布和裂缝的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及其变化情况。深度观测宜选在裂缝最宽的位置。

②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编号。每次观测时,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观测日期,并拍摄裂缝照片。

③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3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两组应分别在裂缝的末端。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4. 测点统计

5. 现场图片

6. 岩创可视化平台数据展示 

本项目通过岩创可视化云平台观查数据,根据设置报警值,数据变化达到预警值时通过短信的方式及时通知,提供有效预警,提高了建筑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构建一个全面的安全监测体系;我们将持续创新,以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

http://www.lqws.cn/news/118081.html

相关文章:

  • Axios学习笔记
  • STM32实战:智能环境监测站设计方案
  • Cisco IOS XE WLC 任意文件上传漏洞复现(CVE-2025-20188)
  • 光学系统常用光学参数的测量
  • 如何有效删除 iPhone 上的所有内容?
  • 上门服务小程序订单系统框架设计
  • 4.1 HarmonyOS NEXT原生AI能力集成:盘古大模型端侧部署与多模态交互实战
  • 【Java】CopyOnWriteArrayList
  • 人机融合智能 | 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多模态交互
  • 如何使用 BPF 分析 Linux 内存泄漏,Linux 性能调优之 BPF 分析内核态、用户态内存泄漏
  • 星闪开发之Server-Client 指令交互控制OLED灯案例
  • 结构性设计模式之Flyweight(享元)
  • 关于udp——mqtt运行注意事项
  • 改进社区检测和检索策略大幅提升GraphRAG性能新框架-ArchRAG
  • GICv3电源管理
  • 解决 Java 项目中 “zip END header not found“ 错误
  • Doris查询Hive数据:实现高效跨数据源分析的实践指南
  • ASP.NET Core 中间件深度解析:构建灵活高效的请求处理管道
  • zookeeper 学习
  • 高效使用AI大模型:测试工程师提示词编写框架
  • 软珊瑚成分 CI-A:靶向口腔癌细胞的 “氧化利剑” 与 ERK 密码
  • Kafka 单机部署启动教程(适用于 Spark + Hadoop 环境)
  • Kafka 消息队列
  • 学习笔记085——Spring Data JPA笔记
  • 阿里云ACP云计算备考笔记 (3)——云服务器ECS
  • 5分钟了解JVM运行时数据区域
  • 电脑网络重置,找不到原先自家的WIFI,手机还能正常连接并上网
  • Elasticsearch从安装到实战、kibana安装以及自定义IK分词器/集成整合SpringBoot详细的教程(二)
  • 自动化生产线,IT部署一站式解决方案-Infortrend KS私有云安全,一机多用
  • 国芯思辰ADE芯片成功替代ADS1296R,除颤仪核心部件实现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