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优化知识库检索(5):多阶段检索与重排序
引言
在RAG(检索增强生成)系统中,检索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随着知识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用户查询复杂度的提升,单一阶段的检索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高质量RAG系统的需求。多阶段检索与重排序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将检索过程分解为粗检索和精检索两个阶段,并结合重排序技术,显著提升了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1. 多阶段检索架构设计
多阶段检索是一种将检索过程分解为多个连续阶段的方法,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和优化重点。在RAG系统中,最常见的是两阶段检索架构:粗检索(Coarse Retrieval)和精检索(Fine Retrieval)。
1.1 两阶段检索架构概述
两阶段检索架构的基本流程如下:
- 粗检索阶段:使用高效但相对简单的检索方法,从大规模知识库中快速筛选出一个较小的候选集。
- 精检索阶段:对粗检索得到的候选集应用更复杂、更精确的检索或重排序方法,进一步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
这种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平衡效率和精度:粗检索阶段追求高效率,确保能够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处理大规模数据;精检索阶段则追求高精度,对较小的候选集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排序。
1.2 多阶段检索架构的优势
与单阶段检索相比,多阶段检索架构具有以下优势:
- 效率与精度的平衡:通过分阶段处理,既保证了检索的效率,又提高了结果的精度。
- 资源利用优化:将计算资源集中在最有可能相关的文档上,避免对全部知识库进行复杂计算。
- 灵活性:可以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检索技术,充分发挥各种检索方法的优势。
- 可扩展性:随着知识库规模的增长,多阶段架构可以更好地应对扩展挑战。
1.3 多阶段检索架构的设计考量
在设计多阶段检索架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3.1 阶段划分
决定检索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常见的是两阶段架构,但对于特别复杂的场景,也可以设计三阶段或更多阶段的检索流程。
1.3.2 阶段间的数据传递
确定每个阶段输出的数据格式和下一阶段的输入要求,保证阶段间的无缝衔接。
1.3.3 候选集大小
粗检索阶段输出的候选集大小是一个关键参数,需要根据知识库规模、查询复杂度和系统性能要求进行调整。
1.3.4 技术选择
为每个阶段选择合适的检索技术,例如粗检索可以使用BM25或轻量级向量检索,精检索可以使用更复杂的语义模型或重排序器。
1.4 典型的多阶段检索架构实现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两阶段检索架构示例:
┌─────────────────────┐
│ 用户查询 │
└──────────┬──────────┘│
┌──────────▼──────────┐
│ 查询分析 │
└──────────┬──────────┘│
┌──────────▼──────────┐
│ 粗检索(第一阶段) │
│ │
│ • BM25/TF-IDF │
│ • 轻量级向量检索 │
│ • 混合检索 │
└──────────┬──────────┘│
┌──────────▼──────────┐
│ 候选文档集合 │
└──────────┬──────────┘│
┌──────────▼──────────┐
│ 精检索(第二阶段) │
│ │
│ • 重排序模型 │
│ • 交叉编码器 │
│ • 上下文感知模型 │
└──────────┬──────────┘│
┌──────────▼──────────┐
│ 最终检索结果 │
└─────────────────────┘
在这个架构中,用户查询首先经过查询分析,然后进入粗检索阶段,快速筛选出候选文档集合。这些候选文档再进入精检索阶段,通过更复杂的模型进行精确排序,最终得到高质量的检索结果。
2. 粗检索与精检索的配合策略
多阶段检索的核心在于粗检索和精检索的有效配合。两个阶段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合理的配合策略,可以实现检索效率和精度的最优平衡。
2.1 粗检索技术选择
粗检索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高效率和高召回率,常用的技术包括:
2.1.1 基于关键词的检索
BM25算法是粗检索阶段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基于词频统计和文档长度归一化,能够快速找到包含查询关键词的文档。BM25的优势在于:
- 计算效率高,适合处理大规模知识库
- 不需要预训练,易于实现和部署
- 对关键词匹配敏感,能有效捕获精确匹配信息
TF-IDF是另一种常用的关键词检索算法,虽然在性能上略逊于BM25,但在某些场景下仍有其应用价值。
2.1.2 轻量级向量检索
为了兼顾效率和语义理解能力,粗检索阶段也可以使用轻量级的向量检索技术:
- 量化向量模型:通过向量量化技术(如PQ、SQ等)降低向量维度和精度,提高检索速度
- 小型语义模型:使用参数量较小的语义模型生成向量表示,如MiniLM、TinyBERT等
- 混合索引:结合倒排索引和向量索引的优势,如HNSW+IVF等
2.1.3 混合检索策略
在粗检索阶段,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检索方法,然后合并结果:
- 并行检索:同时使用BM25和向量检索,取并集作为候选集
- 级联检索:先使用一种方法检索,再用另一种方法扩展结果
- 加权融合:对不同检索方法的结果进行加权融合
2.2 精检索技术选择
精检索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高精度,常用的技术包括:
2.2.1 重排序模型
重排序模型是精检索阶段的核心技术,它接收粗检索的候选集,对每个文档与查询的相关性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 交叉编码器(Cross-Encoder):将查询和文档作为一个整体输入模型,直接输出相关性分数
- 多特征排序模型:结合多种特征(语义相似度、关键词匹配度、文档质量等)进行排序
- 基于Transformer的重排序器:如BERT-Reranker、RoBERTa-Reranker等
2.2.2 深度语义匹配
精检索阶段可以使用更复杂的语义匹配技术:
- 多粒度匹配:在不同粒度(词、短语、句子)上进行语义匹配
- 上下文感知匹配:考虑查询和文档的上下文信息
- 多模态匹配:结合文本、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匹配
2.3 粗精检索的配合策略
粗检索和精检索的有效配合是多阶段检索成功的关键,主要配合策略包括:
2.3.1 候选集大小调优
粗检索阶段输出的候选集大小是一个关键参数,需要根据以下因素进行调优:
- 知识库规模:知识库越大,候选集可能需要相应增加
- 查询复杂度:复杂查询可能需要更大的候选集以确保召回相关文档
- 精检索计算成本:候选集越大,精检索阶段的计算成本越高
- 系统响应时间要求:响应时间要求越高,候选集可能需要适当减小
通常,候选集大小在50-1000之间,具体取值需要通过实验确定。
2.3.2 阈值筛选策略
除了固定大小的候选集,还可以使用阈值筛选策略:
- 相似度阈值:只保留相似度超过特定阈值的文档
- 动态阈值:根据查询特性或结果分布动态调整阈值
- 相对阈值:保留相似度达到最高分数一定比例的文档
2.3.3 分阶段特征传递
粗检索阶段获取的特征可以传递给精检索阶段,提高整体效率:
- 相似度分数传递:将粗检索的相似度分数作为精检索的特征之一
- 关键词匹配信息传递:传递关键词匹配位置、频率等信息
- 文档元信息传递:传递文档长度、来源、时间等元信息
2.3.4 自适应配合策略
根据查询特性和系统负载动态调整粗精检索的配合策略:
- 查询类型感知:对不同类型的查询使用不同的配合策略
- 负载感知:在系统负载高时适当降低精检索的复杂度
- 质量反馈调整:根据检索结果的质量反馈动态调整配合策略
2.4 粗精检索配合的实践案例
以下是一个实际的粗精检索配合案例:
# 粗检索阶段:使用BM25和轻量级向量检索
def coarse_retrieval(query, top_k=100):# BM25检索bm25_results = bm25_retriever.retrieve(query, top_k=top_k)# 轻量级向量检索vector_results = vector_retriever.retrieve(query, top_k=top_k)# 合并结果merged_results = merge_results(bm25_results, vector_results)return merged_results[:top_k]# 精检索阶段:使用交叉编码器重排序
def fine_retrieval(query, candidates, top_k=10):# 准备输入inputs = [(query, doc.text) for doc in candidates]# 交叉编码器打分scores = cross_encoder.predict(inputs)# 结合原始分数和交叉编码器分数for i, doc in enumerate(candidates):doc.final_score = 0.3 * doc.initial_score + 0.7 * scores[i]# 排序并返回结果candidates.sort(key=lambda x: x.final_score, reverse=True)return candidates[:top_k]# 完整的多阶段检索流程
def multi_stage_retrieval(query, coarse_k=100, fine_k=10):# 粗检索candidates = coarse_retrieval(query, top_k=coarse_k)# 精检索results = fine_retrieval(query, candidates, top_k=fine_k)return results
在这个案例中,粗检索阶段结合了BM25和轻量级向量检索,获取100个候选文档;精检索阶段使用交叉编码器对候选文档进行重排序,最终返回10个最相关的文档。
3. 重排序模型的选择与训练
重排序模型是多阶段检索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它能显著提升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性。选择合适的重排序模型并进行有效训练是构建高性能RAG系统的重要环节。
3.1 重排序模型的类型
根据架构和工作原理,重排序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1 交叉编码器(Cross-Encoder)
交叉编码器是目前最常用的重排序模型类型,它将查询和文档作为一个整体输入到模型中,直接输出相关性分数。
工作原理:
- 将查询和文档拼接成一个序列,中间用特殊分隔符(如
[SEP]
)分隔 - 整个序列通过Transformer编码器处理
- 使用
[CLS]
标记的表示或其他聚合方法得到最终的相关性分数
优势:
- 能够捕捉查询和文档之间的交互信息
- 相关性评估更准确,通常比双编码器(Bi-Encoder)效果更好
- 适合作为精检索阶段的重排序模型
代表模型:
- MS MARCO Cross-Encoders
- BERT/RoBERTa/DeBERTa Cross-Encoders
- BGE-Reranker
3.1.2 多特征排序模型
多特征排序模型结合多种特征进行排序,不仅考虑语义相似度,还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工作原理:
- 提取多种特征,如语义相似度、关键词匹配度、文档质量等
- 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如LambdaMART、LightGBM等)学习这些特征的重要性
- 输出综合考虑多种特征的最终排序分数
优势:
- 能够整合多种信号,提供更全面的相关性评估
- 可解释性强,易于分析和调试
- 可以灵活地添加或移除特征
代表模型:
- LambdaMART
- LightGBM Ranker
- RankNet
3.1.3 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重排序器
这类模型基于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通过微调使其适应重排序任务。
工作原理:
- 使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如BERT、RoBERTa、T5等)作为基础
- 在相关性判断数据集上进行微调
- 可以采用交叉编码器或生成式架构
优势:
- 利用预训练模型的强大语义理解能力
- 可以处理复杂的语言现象和长文本
- 在领域特定任务上表现优异
代表模型:
- monoT5
- BERT-Reranker
- ColBERT-PRF
3.2 重排序模型的训练方法
训练高质量的重排序模型需要合适的数据集、损失函数和训练策略。
3.2.1 训练数据准备
重排序模型的训练数据通常包括查询-文档对及其相关性标签:
数据来源:
- 公开数据集:MS MARCO、TREC、Natural Questions等
- 用户交互数据:点击日志、停留时间等隐式反馈
- 人工标注数据:专家评估的相关性判断
- 合成数据: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相关性判断
数据格式:
- 正例:查询与相关文档的配对
- 负例:查询与不相关文档的配对
- 相关性等级:多级别的相关性判断(如0-4分)
数据增强技术:
- 查询改写:使用同义词替换、句法变换等方法生成查询变体
- 难负例挖掘:找出与正例相似但实际不相关的文档作为负例
- 对比学习:构造相似度不同的文档对进行对比学习
3.2.2 损失函数选择
不同的损失函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重排序任务:
分类损失:
- 交叉熵损失:将重排序视为二分类问题(相关/不相关)
- 多分类损失:适用于多级别相关性判断
排序损失:
- Pairwise损失:如RankNet损失,比较文档对的相对顺序
- Listwise损失:如ListNet、LambdaRank,考虑整个排序列表
- 对比损失:如InfoNCE,拉近正例距离,推远负例距离
多任务损失:
- 结合多种损失函数,如分类损失和排序损失的加权和
- 辅助任务损失,如文档摘要、查询生成等
3.2.3 训练策略与技巧
有效的训练策略可以提高重排序模型的性能:
批处理策略:
- 动态批处理:根据文档长度动态调整批大小
- 梯度累积:处理长文本时使用梯度累积增加有效批大小
- 负例采样:在每个批次中包含多个负例,提高训练效率
优化技术:
- 学习率调度:使用warmup和衰减策略调整学习率
- 混合精度训练:使用FP16或BF16加速训练
- 梯度裁剪:防止梯度爆炸问题
正则化方法:
- Dropout:防止过拟合
- 权重衰减:控制模型复杂度
- 早停:根据验证集性能停止训练
3.3 重排序模型的评估指标
评估重排序模型性能的常用指标包括:
排序质量指标:
- MRR(Mean Reciprocal Rank):平均倒数排名
- NDCG(Normalized Discounted Cumulative Gain):归一化折扣累积增益
- 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平均精度均值
- Recall@k:前k个结果的召回率
效率指标:
- 推理延迟:处理单个查询的时间
-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查询数
- 资源消耗:内存、CPU/GPU使用率等
业务指标:
- 用户满意度:用户对检索结果的评价
- 任务完成率:用户通过检索结果成功完成任务的比例
- 转化率:检索结果导致的业务转化
3.4 重排序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BERT-based交叉编码器作为重排序模型的实际应用案例: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AutoTokenizer
import torch
import numpy as npclass BERTReranker:def __init__(self, model_name="cross-encoder/ms-marco-MiniLM-L-6-v2"):self.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self.model =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self.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self.model.to(self.device)def rerank(self, query, documents, top_k=10):# 准备输入pairs = [(query, doc.text) for doc in documents]features = self.tokenizer.batch_encode_plus(pairs,max_length=512,padding=True,truncation=True,return_tensors="pt").to(self.device)# 模型推理with torch.no_grad():scores = self.model(**features).logits.squeeze(-1).cpu().numpy()# 结合原始分数和重排序分数for i, doc in enumerate(documents):# 原始分数权重0.3,重排序分数权重0.7doc.final_score = 0.3 * doc.initial_score + 0.7 * scores[i]# 排序并返回结果reranked_docs = sorted(documents, key=lambda x: x.final_score, reverse=True)return reranked_docs[:top_k]def train(self, train_data, dev_data, epochs=3, batch_size=16, learning_rate=2e-5):# 准备训练数据train_features = self._prepare_training_features(train_data)dev_features = self._prepare_training_features(dev_data)# 设置优化器和学习率调度器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W(self.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scheduler = torch.optim.lr_scheduler.CosineAnnealingLR(optimizer, epochs)# 训练循环best_score = 0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训练阶段self.model.train()for batch in self._batch_iterator(train_features, batch_size):optimizer.zero_grad()outputs = self.model(**batch)loss = outputs.lossloss.backward()optimizer.step()# 评估阶段self.model.eval()metrics = self._evaluate(dev_features, batch_size)# 保存最佳模型if metrics['ndcg@10'] > best_score:best_score = metrics['ndcg@10']self.model.save_pretrained("./best_reranker")self.tokenizer.save_pretrained("./best_reranker")scheduler.step()def _prepare_training_features(self, data):# 数据格式转换为模型输入features = []for item in data:query = item['query']pos_docs = item['positive_docs']neg_docs = item['negative_docs']# 正例for doc in pos_docs:encoded = self.tokenizer.encode_plus(query, doc, max_length=512, truncation=True, padding='max_length')features.append({'input_ids': encoded['input_ids'],'attention_mask': encoded['attention_mask'],'token_type_ids': encoded.get('token_type_ids', None),'label': 1.0})# 负例for doc in neg_docs:encoded = self.tokenizer.encode_plus(query, doc, max_length=512, truncation=True, padding='max_length')features.append({'input_ids': encoded['input_ids'],'attention_mask': encoded['attention_mask'],'token_type_ids': encoded.get('token_type_ids', None),'label': 0.0})return featuresdef _batch_iterator(self, features, batch_size):# 批处理迭代器indices = np.random.permutation(len(features))for i in range(0, len(features), batch_size):batch_indices = indices[i:i+batch_size]batch = {'input_ids': torch.tensor([features[j]['input_ids'] for j in batch_indices]).to(self.device),'attention_mask': torch.ten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