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人最容易取哪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机器人最容易取哪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可以替代人类简单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很难替代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肌肉收缩的原理和运动特点
人类的体力劳动是靠肌肉的收缩完成的,其工作原理是肌肉内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在钙离子和ATP的作用下进行的相对滑动,使肌小节的长度缩短,产生肌肉长度缩短。这种靠肌肉长度变化产生运动的方式能够构成各种形状的执行器(Actuator),有两个优点:
- 使得肌肉可以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按需分配肌肉的数量和”质量“。如腿部需要负担直立行走,负担身体的全部重量,因此相对于腕部,会比分布数量较多的肌肉纤维;人的眼球需要精确、快速的锁定视野中的目标,因此眼外肌上会分布较多的神经纤维,体现较高的”质量“。
- 而且可以根据需求动态改变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分布。如经常健身的人肌肉比较发达,而长期卧床的病人,腿部肌肉会慢慢萎缩。从机器人学的概念上来说,肌肉是分布式的执行器。
- 肌肉的分布式组织结构,使得其运动的维度非常丰富,理论上,其运动学(kinematics)模型的空间维度可以达到无穷维。
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而机器人的运动是靠电动机的旋转(这里暂时不考虑液压型的机器人)完成的,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磁场中的电流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进行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种工作方式,使得电动机智能做成圆柱形,只能分布在关节处的有限位置上,不能像肌肉组织那样可以分布在身体的各处,其运动学模型的空间维度只能是有限维。
相同体积的电动机产生的力矩转速高,力矩较小,因此通常要产生人类肌肉的运动速度,通常要用到减速器来增加力矩,这又增加了机器人关节的体积和重量。
机器人会取代简单粗狂的工作,而难以完成复杂的体力劳动
电动机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可以使得机器人能够较为粗狂的运动方式,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而且很多领域能够超过人类。如机器人可以搬运和码放货物,而且速度和力量远超人类。但是却很难在有限的体积内放置多台电机,完成复杂的运动,比如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病人的护理,很难像外壳医生一样进行手术。
人工智能会逐步取代大片时间内完成的脑力工作,较难像人类一样在碎片时间内产生灵感
人工智能适合与完成重复性的简单的脑力劳动,而无法产生灵感。
人工智能从大数据中提取知识,产生智力,是过去已有知识的总结。因此能够帮助人类完成检索、判断等劳动。但对于需要从交叉学科中提取知识,产生灵感的工作,人工智能比较难于取代。
因此大块时间内的工作大多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在碎片时间内进行的工作,人工智能不容易取代。
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那些本是自己要完成的简单的脑力劳动,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和农民工一样,年轻人跑外卖、开滴滴、中年人保安、当保姆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