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祛魅 | 在祛魅中成长,在成长中祛魅

注:本文为 “祛魅” 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祛魅” 祛的是什么

原创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 年 11 月 29 日 07:30 浙江

今年以来,“祛魅” 一词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引发热议。“看完玫瑰的故事对精英男祛魅了”“出国之后对奢侈品祛魅了”…… 还有人说,巴黎奥运会赛场上,中国队无所畏惧,创造了历史、击破了偏见,也可以说是对 “祛魅” 的最好诠释。

随着很多人将 “祛魅” 视为成长的蜕变、成事的法则,不禁要问,“魅” 的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祛除?

“祛魅” 一词源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 “世界的祛魅”,指消解神秘性、神圣性和魅惑力。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受限,对诸如干旱、暴雨、地震等自然现象难以理解,也难以控制,有时候只能用迷信来解释。比如,日食是天狗吞噬太阳,地震是龙王被激怒。而如今,“魅” 则多被用来描述对人、事、物的滤镜、光环。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购物时因明星、网红的安利而 “激情下单”,买回来才发现不适合自己;“网上冲浪” 时看见别人展示着精彩人生,顿觉自己的生活庸常、无趣;还时常为身边那些优秀的人自动加上一层滤镜,只敢远远地仰望…… 当滤镜褪去,才发现所谓的 “魅”,可能只是因盲目而失去理性,或被刻意呈现的 “假面” 一叶障目,或因以偏概全而产生认知偏差。

除了为人所 “魅”,还有的人为事所 “魅”。比如高考前彻夜难寐、刚入职时畏手畏脚、上台发言手心冒汗…… 人们总是把自己没经历过或者看重的事情想象得无比困难,还没开始就怕这怕那,质疑自己的能力,脑海里盘旋着 “我做不到”“失败了怎么办” 等想法,不敢迈出步子。因为未知所以恐惧,因为不够自信所以高估困难,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容易丧失动力和信心,最后真的把事情办砸了。

为物所 “魅” 时,人们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盲目追逐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或是越缺少什么就越渴望得到什么,结果希冀逐渐演变成了执念,陷入泥淖无法自拔。比如,有人被大牌奢侈品 “绑架”,以为它们能给自己带来 “身份”“面子”;也有人被 “高薪” 迷了眼,失去理性判断,甚至掉入不法组织的陷阱;还有人过度执着于高学历、名校情结,把自己困在了一次次复读、考研周期中……

合理地 “祛魅”,有助于培养平和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陷入过度 “祛魅”、歪曲 “祛魅” 等误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以为 “祛魅” 就是一味贬低。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物,既然存在 “魅”,说明其本身可能有独特的价值所在。所谓 “祛魅” 指的是关掉那些不必要的滤镜、打破那些不真实的光环,看清实质,而非因为想 “祛魅” 就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譬如,一些人面对身处高位者时,容易感到自卑,此时要祛的 “魅” 应该是地位带来的虚幻的光环,而非不合常理地找问题贬低对方。同样,那些为人所看重的职业、学历,一定也是优缺点并存的,既不过度放大优点,也不贬低其真实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 “祛魅”。

有人认为 “祛魅” 就不能崇尚强者。这同样是走入了 “祛魅” 的误区。榜样的力量、强者的事迹,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也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仰望科学家而成为科学家,因追随冠军而成为冠军,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孜孜不倦的学术人、兢兢业业的企业家、爱国为民的开拓者,他们都是真正的 “脊梁”。崇尚并追随他们,应透过他们的成就看到其奋斗和付出,再将这份动力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因其强大而自我勉励,而不是因其强大而畏难怯懦。

有人把 “祛魅” 作为 “躺平” 的借口。近段时间,社交平台上流行起 “吗喽”“NPC” 等自嘲式发言,有人认为,“人人都在犯错,我也不用努力了”“再努力也只是一颗小螺丝钉”。究其原因,是人们在压力下,不自觉地陷入与他人比较的漩涡,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开始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这份认同无法从他人身上获求,便只能通过自嘲或躺平实现自洽。但 “祛魅” 并不是自认为 “众人皆醉我独醒” 地选择摆烂或躺平,而是不被生活压力所 “绑架”,也不被他人评价或世俗标准所左右。

在笔者看来,所谓 “祛魅”,其实是一个如何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命题。

“祛魅” 祛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是还未尝试就自认会失败的 “心中虎”,是尚未了解就先美化他人的 “哈哈镜”。而这些所谓的畏惧与光环,其实大多都是基于未曾经历之前的想象。未曾触达时,小小的坡坎也会被想象成无法逾越的高山;寻常的他人,也会被想象成光芒四射的星辰。而若要 “祛魅”,可以从想象转为体验、从虚幻走向真实,去经历、去感受、去打破滤镜、去重建认知。只有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你才会明白,原来畏惧往往源于未知,而那个曾以为高不可攀的人,很可能是你的想象织就了他身披的霞光。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为周边的人和事加上滤镜和光环,恰恰是因为我们忽略并背离了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总是围绕着 “真实” 的基准线上下波动**。就像一句俗语所说 “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依据事实来做出判断,“祛魅” 也许就顺理成章了**。

从盲目 “慕强” 到理性 “祛魅”,这是一种观念上逐渐 “不为外物所扰”、行动上逐渐 “见贤思齐焉” 的成长。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自身能力的提高,我们和曾经仰望的人之间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小,而那些曾以为艰难无比的挑战也可以渐成寻常,你会发现有些人和事 “也不过如此”,或是 “他很好,但我也不差”。从 “遥不可及” 到 “置身其中”,从 “仰望” 到 “平视”,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成长,一步步促成了 “祛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祛魅” 其实是一个 “否定之否定” 的过程,否定他人身上虚幻的滤镜,再否定那个怯懦不前的自己。

“祛魅”,“祛” 的应该是对人的滤镜、对事的畏惧、对物的执念。愿我们都能戳破虚幻的泡沫,看清生活的本质,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我发现一个成事法则,那就是 “祛魅”

永泽 每日豆瓣 2024 年 05 月 13 日 07:59 北京

最近我觉得 “祛魅” 这个词对我来说非常实用,让我更少内耗,更多勇敢,更能成事,也更幸福。

何为祛魅?

所谓祛魅,就是祛除事物本身的神秘性,使其恢复本身面貌,让我们可以更正确、客观地看待它。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做某事、见某人,都是因为我们在脑海中把他们推上神座,他们因此看起来高不可攀,远超我们的能力范围,使得我们畏惧不前。

然而,当我们对其祛魅,用平常心、客观心去看待时,我们会发现, 这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那个人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他们不再高大,我们也不再渺小。我们的自信心自然增加,从而可以沉着冷静地制定计划、解决问题。

当我们成功地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看似宽阔无边的大河,我们就不再是那个在河边踌躇害怕的小马驹了,我们成了一匹自由奔跑、勇敢闯天涯的骏马。

图片

为何祛魅?

首先,我们的认知很容易有偏差,如 “晕轮效应”。

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人,我们会不自觉为之加上善良、勇敢等美好的品质,实际上我们根本不认识这个人,这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滤镜而已。他们真有那么好吗?未必吧。

其次,这个世界太多伪装,太多败絮披上金玉外衣,张牙舞爪,魅惑众生,来掩饰自己的肮脏与无能。

若没一双慧眼,很容易被光鲜亮丽的外表迷惑,从而臣服于其魅力。当我们被魅惑,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低,岂能成事?

图片

如何祛魅?

祛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知名企业、各种名校、俊男美女、高学历、在某个领域所谓的大神、明星等等。

对事祛魅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放开手去做

很多事情,都是看起来难,实际上做起来再简单不过。只要做起来,就有收获;只要走起来,就有方向。

以工作为例,再难的工作也有人做,为什么我做不了?实际上,真的有那么多技术含量超高、一般人根本干不了的工作吗?真的有完全符合描述的候选人吗?不见得吧。

只要能符合一点,就去尝试,就算没成,起码积累了面试经验,甚至还可以问对方行业信息,请教自己如何改进,增加战斗值,只赚不赔,何乐不为?

对人祛魅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勇敢做自己

再有魅力的人也会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欲,所谓的偶像们,也不过是凡人而已,也有缺点弱点。没什么稀缺或高不胜寒的,平常心去接触就行。

你无法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那是他的课题,你能做的只能是忠于自己。

当你有你自己的节奏时,你不会在乎他人的眼光,此时的你是放松的,你不会露出卑躬屈膝的跪舔丑态,而会呈现出最有魅力的松弛感。

此时的你会轻松吸引到吃你这一套的人,无需讨好,无需费力,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的发生。

所以,大家积极去祛魅吧,别给外界强加滤镜了,增强识别能力,客观看待,勇敢行动,我们会更幸福、更快乐。

图片

豆友评论

@未来

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想说什么说什么

说得对!祛魅才能让人真正获得勇气,内心对外界没有滤镜,就不会那么害怕挑战,勇气是一切成长的力量之源。再强的人事物其实都是纸老虎罢了,在时间面前都是一样脆弱,根本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夸张。

@momo

在另一个帖子里看到的,再牛的人内裤上都会有大便残留,每次一想到这个就瞬间完成祛魅

@叶横波

我赞同,我觉得最难的是父母,永远都觉得父母权威伟大,做的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战胜了父母了,我觉得对别人是小菜一碟。

图片


一个人开始变强的征兆:祛魅

原创 张丽俊 2024 年 07 月 12 日 07:01 北京

导语:什么是祛魅?为什么祛魅是人变强的开始?本文与大家探讨。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喜欢祛(qū)魅。

那祛魅是什么意思呢?

字面上,“祛” 就是 “去除” 的意思,“魅” 可以理解为 “神秘的吸引力”,所以 “祛魅” 就是去除神秘性的过程

这个词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最早用来形容人们把宗教的神秘性不断去除的过程。

现在这么火,是因为人们把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了,有很多原本遥不可及的人和事,当我们凑近去一看,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他们根本就没那么厉害,没那么高大上,他们身上的神秘性被破除了。

我很喜欢这个词,它代表着一种自信。

因为,一个人只有强大了,自信了,才敢于对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事物进行祛魅。

01 祛魅,是去掉滤镜,直达本质

曾经,这个世界充满了神秘性。

比如,古人面对自然现象,干旱、暴雨、地震,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控制,会感到恐惧,于是就用宗教或迷信来解释、安慰自己;

现在,我们看见所谓的强者,也会自动给他打上光环,认为他遥不可及;

碰到新事物新技术,又会感到不知所措,觉得自己掌握不了,会被淘汰;

还有很多人,对某些职业,对学历,对家境,对外表等等,可能都充满了崇拜之情。

总之,我们会对一切自己达不到、够不着的人和事,打上强光,加上滤镜,无比崇拜

与此同时,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矮化,有深深的不配得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

很多人就在这个 “一抬一贬” 的过程中,狠狠地把自己套牢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光环效应”,当我们看到一个很优秀的人时,会无限放大他的优点。

就像给他打上了强光,你只看到他身上的光芒,看不到他的黑点,因为你陷在这种光环里。

把光打到别人身上,你自己就处在黑暗中,你会自卑,畏缩,恐惧。

祛魅,就是破除别人身上的光环、重新显露自己的过程

马克思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所有的遥不可及和坚不可摧,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赋予的,要么就是有些人刻意制造信息差。

他们让你看不清、摸不着、猜不透,目的就是想要控制你,拿捏你,让你匍匐在地,仰望崇拜。

所以,当我们变得成熟了,经历了很多人,看透了很多事,就该对这些 “神神鬼鬼” 的东西祛魅。

就拿很多人都羡慕的大厂高管这份职业来说,它曾经是多么的光鲜亮丽,简直就是多金、权势、才能的代名词。

可是,最近那些大厂高管一个个翻车后,你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名校、大厂、高管,什么都不是。

因为顶着这样光环的人,能力也那么差,认知也那么低。

可见,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脱掉外衣后大家都是普通人。

我们要敢于打破那层人为的滤镜,看清他们的本质

这时候,你也才可能反过来看见自己,从喊出 “我也能” 的那一刻起,自己慢慢变强大。

02 敢于祛魅,人才会变强大

1. 对强者祛魅,你才能变强

有时候,人很容易慕强,也就是崇拜强者。

比如,在所谓的 “大佬” 面前,自己会变得唯唯诺诺;

看见身边某个人混得比自己好,事业更成功,自己会觉得低人一等;

哪怕是别人学历更好一点,工作更好一点,自己也会觉得自卑、内耗。

同时还会不断地给他加光环,他这一点比自己好,慢慢地你会认为他任何地方都比自己好。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自证预言,大概意思是,你相信什么,就会真的来什么

所以,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你会不自觉地自我暗示、自我增强它,到最后就会真的比别人差。

反过来,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差,那你也会不自觉地自我暗示、自我增强这点,到最后你就真的比别人更优秀。

因此,我们不能用他人来拉踩自己,矮化自己,因为完全没必要。

你会发现,那些你羡慕的职业,他们进去之后也不过是一颗无用的螺丝钉;

那些西装革履的都市丽人,不过是身不由己的棋子;

那些侃侃而谈的 “大佬”,也只不过是会 “侃侃而谈” 而已,除了这个什么也不会。

当你戳破了这个虚幻的泡泡之后,你自己的世界会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明亮,你也会少去无数的烦恼。

当然,我们可以向强者学习,向优秀榜样学习,但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你要时刻觉得 “我也能”。

你要去行动,去成为,去超越,而不是去否定自己。

2. 对各种 “伪 XX” 祛魅,你才能活出真模样

有段时间,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

有些人的 “生活”,今天睡海景房,明天逛闹事烟火,精致得让人心醉;今天是名牌包包,明天是小众设计师,高级得让人惊叹;今天是爱情甜蜜,明天是婚姻美满,幸福得让人咋舌…

很多人对这些羡慕不已,然后就开始焦虑,自责,内耗,觉得现在的自己一切都不如意。

可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那些海景房和烟火气,是摆拍的;那些所谓的小众独特审美,是跟风的;那些所谓的幸福甜蜜,是强颜欢笑的。

一句话,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装出来的,是伪精致,伪名媛,伪个性,伪幸福…

更不用说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红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以,你大可不必对此加上太多的滤镜,除掉滤镜后,你可能比他们更好,更真,更洒脱。

法国思想家德波用 “景观理论” 戳破了这些现象,他说,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看到被展示出来的东西,就像景观一样。

而各种精心展示的景观,编织成了我们所以为的精致世界。

是的,世界根本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因此,我们要敢于对各种 “伪 XX” 祛魅,只有去除他们身上的神秘性,戳破这种虚假泡泡,自己才不至于被遮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拥有稳定的内核,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3. 对困难祛魅,你才能战胜困难

有些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事情,会把困难想得无限大。

事还没开始做,就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了,于是心力受阻,开始气馁,沮丧,放弃。

比如,有些人总想自我改变,却总认为自己不可能战胜坏习惯,于是妥协认输。

又比如,公司有个大项目,想让你接下来,但你陷入惯性思维,认为自己没做过这么大的项目,接不住,于是拒绝,错过机会。

而事实上,所有的困难都是有解的

所有的大困难也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小困难,你只需要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累积起来,就成了别人不可跨越的高山。

就拿我自己来说,从阿里辞职,创办第一家投后管理公司,经历了无数的困难。

后来又关掉公司,创立酵母,从一个几人的小公司,到现在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企业,更是经历了无数无法想象的困难。

如果我一开始就想到的是困难,把困难无限放大,放大到不可战胜,乃至带有神秘性,那么我第一步就不可能迈出去,更不可能一路打怪升级到现在。

芒格说:“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困境,只有不愿意战胜困境的人。”

所以,我们要敢于对困难祛魅,不要被困难吓倒,它真的不可怕。

而一旦你行动起来,从解决小问题做起,困难反而会怕你。

总之,一个人想要变强大,就要敢于对世界祛魅。

祛魅并不是说要藐视一切,践踏一切,而是要去掉滤镜,直达本质

借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没错,当我们把那些虚幻的泡泡祛魅掉了之后,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后,反而会更加热爱它,因为这时候你能去体验它,拥有它,改变它

祝你越来越强大。


一个人的清醒,从祛魅开始

原创 弓桥 帆书樊登讲书 2025 年 04 月 05 日 17:38 上海

作者 | 帆书・弓桥

前段时间,“你从哪一刻学会了祛魅” 的话题火了。

下面的回答十分戳心:

受过埋头蛮干的苦,才意识到盲目勤奋并非成功利器;
 
遭过强撑面子的罪,才得知浮华的虚荣不值一提;
 
吃过高估人情的亏,才知晓人际关系里残酷的潜规则。

“祛魅” 是哲学家韦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对某些事物褪去光环,发觉真相的过程

曾经的我们对生活有滤镜,对人性满是期待,因而总在错误的方向努力,使自己频频碰壁。

直到经历了命运颠簸,体会过人性的晦涩,才学会了 “祛魅”,以更聪慧的姿态应对难题。

一个人难得的清醒,就是对这 4 件事祛魅

01 对他人祛魅

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庆芬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年近四十的她,有一份轻松的工作,平静的婚姻,生活本来自在安闲。

可偶然在社交账号里,她看到过去的情敌,那个与自己同龄却孑然一身的女人。

“自由职业”“单身贵族”“国外旅居” 噱头的加持下,她觉得对方生活充满光环

在她的遐想里,对方体面地做着喜欢的工作,没有婚姻家庭的牵绊,活得潇洒从容;

对方发的一句 “每天都有惊喜”,也引得她艳羡不已。

在光环映照下,她觉得自己过得潦草平凡,焦虑得难以入眠。

直到亲眼见到对方,她才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对方虽然自由职业,却也顶着巨大压力,生怕被人取代;

因为单身,还时常忍受别人异样目光,被闲言碎语包围;

所谓的 “惊喜” 也只是被房东赶走,深夜独自搬家的感慨。

简庆芬这才醒悟,其实大家都是尘世挣扎的普通人,只是自己盲目为别人镀了一层光环

莫言曾说:“我们都是远视眼,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

生活的真相,却未必如我们所想

你眼中毕业名校的幸运儿,可能也被求职难题缠得身心俱疲;

你以为风光无限的白领,其实也蜗居在格子间,没日没夜地打拼。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内耗,就是因为习惯了用他人的高光对比自己的日常。

往后的日子里,请努力摘掉对他人的滤镜。

不夸大别人得到的成果,也不小看自己拥有的生活

当我们转变了心态,那些焦虑与困扰自会散去,我们才能以更好的状态经营好自己的小天地。

02 对勤奋祛魅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将计划排得满满当当,却为琐事忙得焦头烂额,效率也更低;
 
学技能时,抄录厚厚的笔记却疏于理解,能力始终没有长进。

心理学家 Jordan Peterson 将这种现象归结为 “假性勤奋”。

假性勤奋会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充实的假象,却会使思维产生惰性

最终使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仍无法突破难关。

唯有对 “勤奋” 祛魅,不再忙于应对表面问题,人生才能开启高效跃升模式

作家周岭刚开始写作时,一心想快速成名。

他不放过任何热点事件,每天写上千字才停笔,一写完就立刻投稿。

可投稿后,文章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编辑退回,反复修改。

兢兢业业写作,成绩却如此惨淡,这使他十分郁闷。

一次他读到李笑来作品,文中提到 “价值交换才是硬道理”,这才点醒了他

他对照自己以前投稿的文章,逐渐发现了端倪:

由于素材匮乏,他常用身边人经历来拼凑,作品感染力不足;

又缺乏对平台了解,文章不符合要求,才会被退回修改。

此刻他才明白,盲目勤奋只害自己白费功夫

于是周岭决定放缓节奏,驱动自己深入思考:

为什么这个话题共鸣度高?素材要怎么过渡自然?

思考密度的增加使文章内核变得深邃

尽管创作慢了下来,可他的作品常收到好评留言。

我们常说勤能补拙,可没有认知增量的蛮干,反而是一种自我消耗。

行动前将目标细化,行事时才能游刃有余;

完成后复盘总结,弱点才能被发掘填补。

克制惯性勤奋,有选择的努力,有聚焦的提升,我们才能不断精进

03 对面子祛魅

学诚法师曾说:“在很多情况下,面子是套在人身上最沉重的一副枷锁。”

涉世未深时,我们格外在意自己的脸面,硬生生扛下难事,眼睁睁看机会溜走。

经历多了才懂得,轻飘飘的面子撑不起沉重的生活,沉溺于表面的风光,只会透支自己

正如小说《皮囊》中那被面子坑苦的一家人。

家里本就拮据,但要强的母亲,生怕亲友笑话他们,决定将仅剩的积蓄全部用来装修老房子。

为了能把房子修气派,母亲没日没夜地做小工挣钱,还要照顾瘫痪的父亲。

没多久她积劳成疾,患上了急性盲肠炎。

尽管生活举步维艰,母亲仍不肯放下面子

在房子装修好后,她立即邀请亲戚来做客,花一大笔钱彰显阔气。

然而表面风光背后,却是残破不堪的真相。

为了修筑房子,家里债台高筑,父亲病重,姐姐的学费没有着落,全家人不得不为生计犯愁。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母亲仍强调着:“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鲁迅曾说:“面子就是面子,和尊严毫不相干,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强撑面子。”

为了彰显阔气掏空钱包,为了表面风光夸大能力,或许会在短时间内给我们体面的胜利感。

可超过实力的吹嘘最终会被打回原形,越过极限的虚荣也会反噬自己

与其为此活得战战兢兢,不如早早打破对面子的滤镜。

力有不逮的事便坦然放弃,左右为难的请求便大方拒绝

这从不会使我们失去尊严,反而会让我们活得从容体面。

04 对人情祛魅

电视剧《繁花》中说道:

“人人心里有杆秤,什么时候可以同富贵,什么时候可以共患难,心里多少都有数的。”

曾经的我们都以为真心会换来真情,给予的人情会得到回应。

然而随着你我境遇的起伏,人情亦会反覆,太高估人情,往往使自己遍体鳞伤

正如电影《两只老虎》里李成功和范志刚,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友,更是一同入伍的战友。

在部队时,瘦弱的张成功总被别人欺负,每一次都是范志刚挺身而出,将好兄弟牢牢护在身后

张成功曾拍着胸脯保证,自己退伍后,一定和范志刚合开一家面馆赚钱。

几年后的他经商有道,摇身一变成了大老板,而范志刚却因旧伤复发,急需一笔钱来做手术。

得知朋友过得风生水起,范志刚信心满满地拨通电话,向好兄弟借五千元。

此刻的张成功早将昔日人情抛之脑后,他咂吧着嘴犹豫许久,还是拒绝道:“不行,我怕你还不起。”

两人昔日的人情往来,就如一张残破的白纸,被生活彻底撕裂揉碎

成年人的世界里,热络的关系常敌不过利益倾覆,给予的真情常越不过地位悬殊

往后的生活里,不妨试着对人情祛魅:

能靠自己撑过去的,不必动用关系,能靠金钱摆平的,不要透支人情

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05 写在最后

《教父》中的一句台词,被很多人铭记于心: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为人处事里,或因惯性思考,或受情绪干扰,我们常忽视 “冰山一角” 下的真实面目,走入迷津陷阱。

祛魅就是帮我们揭开迷雾,洞悉本质最好的助推器

当我们能跳出 “魅” 的挟制,将心思和精力用在对的地方,才能少走弯路,日拱一卒,把生活过得轻松恣意。

愿我们都能做个清醒的人。

作者 | 弓桥

排版 | 余景


最自如的活法,对世界祛魅

原创 儒风大家 2025 年 06 月 29 日 06:31 山东

作者 :儒风君・弘瀚

《金刚经》中有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说修行之人对世间万物不应执着,方能生起对佛法的正见。

这里的 “住” 即执着,恰似我们被事物表象迷惑而生出的 “魅”。

生活里,我们常被外在光环迷了眼。

看到他人功成名就,便心生向往,却忽略其背后的艰辛与付出;面对新奇事物,往往仅凭第一印象便盲目追捧。

我们为世界加上层层滤镜,以为那就是全部,实则只是冰山一角。

这种对世界的 “魅”,让我们在盲目追逐中逐渐迷失,被欲望和执念驱使,内心难以平静。

而对世界 “祛魅”,就是穿透表象,回归事物本真,它是一场心灵的觉醒,是通往自如人生的必由之路。

01 对自己祛魅,看清痴念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外界与自我的表象皆为虚幻,唯有勘破才能清醒。

就像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痴迷于水中倒影,现代人也常困在精心构建的自我幻境里:用滤镜美化生活,以人设包装内心,甚至将他人的期待错认成自我价值。

我们总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这份 “贵”,恰恰因为自知需要打破太多舒适的幻象。

比如职场上执着于头衔带来的优越感,却忘了剥离职位光环后真实的能力边界;发朋友圈用精致日常堆砌 “完美人设”,实则是对平凡自我的逃避。

心理学中的 “虚假独特性效应” 揭示: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独特与优秀,这种认知偏差本质就是痴念的温床。

就像塞涅卡所言:“真正的悲剧,是灵魂的盲目而非命运的无常。”

对自己祛魅,不是否定自我,而是卸下不必要的光环与枷锁。

就像剥去洋葱层层外皮,或许会流泪刺痛,但终将触摸到最本真的内核。

公元 1041 年,年仅 21 岁的张载,身处北宋与西夏战事频发的时代,满心都是保家卫国的热血,对功名也很渴望。

这一年,西夏出兵攻占洮西之地,形势危急,张载奋笔疾书,写下《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

他言辞恳切,不仅提出不少军事见解,甚至打算联合知兵的朋友,组织民团去夺回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急切地想在科举之外,用军功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久后,张载终于见到了范仲淹。

在延州军府里,范仲淹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满怀壮志的年轻人,断定他能担大事、传正道,于是点拨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范仲淹认为,张载在传承道统上能有更大的贡献,劝他钻研《中庸》。

张载听取了范仲淹的劝诫,像是从一场追逐幻影的梦中醒来。

他意识到,自己此前对成功和价值的认知,不过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盲目痴念。

此后,张载潜心研究儒学经典,遍读佛家、道家之书,又回归 “六经”,经过多年沉淀,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公元 1057 年,38 岁的张载赴京应考,进士及第。

在候诏待命之际,他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开坛讲易,名动京城。

最终,张载开创 “关学”,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宏大志向,成为一代大儒。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那些被虚荣、他人期待堆砌的幻象,反而让生命渐渐浮华,看不见本真的色彩。

就像郑板桥笔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竹石,唯有挣脱外界价值标尺的捆绑,才能寻得真正的精神支点。

现代人困于社交媒体的人设狂欢、职场头衔的虚妄争夺,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 “水中倒影”?

祛魅的本质,是如苏轼在贬谪中领悟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清醒的自我认知,将生命的锚点从他人目光中抽离,最终在本真的土壤里,长出独一无二的精神根系。

02 对他人祛魅,看清幻象

王安石的《礼乐论》中说:“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意思是说,圣人注重内心修养,从自身寻找快乐和满足,世人则向外寻求,追求欲望的满足。

提醒我们不要一味向外追逐他人的认可或外在的东西,应关注自我内心,有助于看清他人所营造的外在幻象。

就像古代寒门学子迷信权贵的奢靡做派,职场新人崇拜成功者的 “狼性鸡汤”,追星族沉溺于明星精心打造的人设,这些都是把他人的幻象错当成真实的价值标尺。

心理学中的 “光环效应” 表明:

人一旦对某人产生好感,就会自动美化其所有行为,这种认知偏差让我们更容易陷入他人编织的迷局。

祛魅的关键,在于停止用他人的影子丈量自己的人生。

唯有回归内心,才能看清那些华丽表象背后的空洞。

唐贞元十二年,24 岁的李翱三试礼部未中,从长安回陈留途中,因汴州军乱,避往徐州。

七月乱平,他返回汴州时,与在董晋幕府任职的韩愈相遇。

彼时,韩愈已在文坛初露锋芒,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 “文以载道”,摒弃骈文的浮华,文风奇崛险怪、气势磅礴。

李翱瞬间被韩愈的才华吸引,自此跟随韩愈学文。

李翱一心模仿韩愈文风,精心雕琢词句,力求写出如韩愈般奇绝的文章,却总觉差了几分神韵。

直到贞元十六年,李翱在研读《周易》与《论语》时,逐渐意识到经典的魅力并非流于辞藻,而是蕴含深刻思想。

同年,李翱向韩愈请教为文之道,韩愈以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点醒他,让他明白文章的关键在于内在修养与思想的沉淀。

李翱恍然大悟,不再盲目追求行文风格的形似。

此后,他深入钻研儒学义理,结合自身思考与感悟。

终于在元和年间写出《复性书》等经典之作,开创宋明理学先声。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过:“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对他人的祛魅,本质是打破认知的桎梏、生活的舒适圈。

正如梵高脱离学院派桎梏,用浓烈笔触释放内心;乔布斯不受传统商业逻辑束缚,以极简重塑科技美学;

陶渊明弃官归田,挣脱 “学而优则仕” 的世俗期待,在 “晨兴理荒秽” 的劳作中寻得生命本真;

杨绛在晚年拒绝外界喧嚣,潜心翻译与写作,以 “我们仨” 的温暖记忆构筑精神家园。

唯有当我们放下 “偶像崇拜” 的滤镜,不再用他人的模板剪裁人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

真正的清醒,始于停止对他人幻影的追逐,终于建立独立思考的精神坐标。

03 对感情祛魅,接受离散

作家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慈悲有时也是一种放生,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

感情中的执念,往往源于对 “圆满” 的过度美化。

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明知 “金玉良缘” 难敌命运,仍困在痴恋的枷锁中;现代人执着于用社交软件的聊天记录衡量爱意,将占有欲错认成深情。

心理学中的 “沉没成本效应” 揭示,人们在感情中投入越多,越难接受离散,却忘了:放手不是失败,而是及时止损的智慧。

真正的祛魅,是像敦煌壁画历经风沙剥蚀后,坦然接纳残缺的真实。

感情里的离散并非终点,而是生命剔除虚妄的契机。

就像苏轼与王弗 “十年生死两茫茫” 的怀念,不困于执念;亦如茨威格笔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最终明白:爱若成茧,不如剪破蝶变,让离散成为照见自我的镜子。

唐元和四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奉命出使东川。

彼时,薛涛已是名满蜀地的才女,虽出身乐籍,却凭借斐然诗才,周旋于达官显贵与文人雅士之间。

元稹早就听闻薛涛的才情,到蜀地后,二人初次相见,便被彼此深深吸引。

元稹欣赏薛涛的聪慧敏锐,薛涛则倾慕元稹的少年得志与俊朗才情。

在那段时光,他们一同游山玩水,诗词唱和,度过了许多甜蜜的日子。

薛涛沉浸在爱情里,以为找到了归宿,还曾写下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来表达对这份感情的珍视与期许。

然而,元稹的仕途漂泊不定,他不久后便离开蜀地。

起初,两人还书信往来,可随着时间推移,元稹逐渐在新的生活里忙碌起来,信件也越来越少。

薛涛从起初的满怀期待,到后来的望眼欲穿,终于认清这段感情已悄然变质。

她虽痛苦万分,却没有沉浸在执念中,而是写下《十离诗》,以诗寄情,在哀怨中与这段感情做了诀别。

此后,薛涛身着道袍,居于浣花溪畔,在诗酒茶香中度过余生。

她接受了感情的离散,放下了对元稹的执念,将生活的重心放回自己身上,在文学创作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诗经》有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感情中的祛魅,本质是打破 “自我感动式的深情”。

与其困在虚妄的 “圆满” 里内耗,不如借离散之痛,重塑独立完整的精神世界。

当离散成为定局,不要沉浸在回忆里画地为牢,不如如庄子所说 “安时而处顺”,将感情的废墟化作重塑自我的基石。

《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对世界祛魅的终极境界,恰如清空内心的喧嚣,以澄明之眼观照万物循环往复的本真。

我们执着于自我幻象、迷信他人光环、沉溺感情执念,本质上都是在为世界镀上一层失真的滤镜。

祛魅不是冷漠地否定一切,而是清醒地接纳世界的多面性。

就像徐霞客放弃科举仕途,用三十年丈量山河,在风餐露宿中读懂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的真谛;又如王阳明在龙场驿的蛮荒之地,于 “知行合一” 的顿悟中,打破理学教条的桎梏。

他们都在打破外界规训与自我设限的过程中,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愿我们都能学会祛魅,从此便不再执着于他人定义的 “标准答案”。

如此,方能在祛魅后的世界里,活出最自如的模样。


哲思 | 一个人变强的征兆:学会祛魅

人民论坛网 2024 年 07 月 16 日 21:34 北京

网络上有一个提问:“你从哪一刻学会了祛魅”,网友的回答十分戳心:

受过埋头蛮干的苦,才意识到盲目勤奋并非成功利器;
 
遭过强撑面子的罪,才得知浮华的虚荣不值一提。

祛魅,是打破畏惧的过程

字面上,“祛” 就是 “去除” 的意思,“魅” 可以理解为 “神秘的吸引力”,所以 “祛魅” 就是去除神秘性的过程。

这是由哲学家韦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对某些事物褪去光环,发觉真相的过程。

我们常常会对自己达不到、够不着的人和事,打上强光,加上滤镜

那些曾经被我们推上神坛的偶像,或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常常让我们感到畏惧。

与此同时,又不自觉地把自己矮化,有深深的不配得感。

很多人就在这个 “一抬一贬” 的过程中,狠狠地把自己套牢了。

人性中存在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本能让我们在面对未知和复杂事物时,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祛魅的过程,就是打破这些畏惧的过程

祛魅,才能看到本质

古人面对一些自然现象,如干旱、暴雨、地震,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控制,会感到恐惧,于是就用宗教或迷信来解释;

现在,我们看见所谓的强者,也会自动给他们打上光环,认为其遥不可及;

碰到新事物、新技术,会感到不知所措,觉得自己掌握不了,会被淘汰;

还有很多人,对某些职业、学历、家境、外表等盲目崇拜。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 “光环效应”,当我们看到一个很优秀的人时,会无限放大他的优点

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让我们不能理性看待眼前的人或事,更不能正确看待自己。

祛魅,就是去掉滤镜,直达本质

一个人变强,从祛魅开始

当泡沫被戳破,滤镜被摘下,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高大上,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

  • 对强者祛魅

    面对一些 “优秀” 的人,我们往往会盲目崇拜,甚至牺牲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去迎合他们。

    然而,总是仰望别人,会消耗自己,迷失方向。

    不要盲目仰望别人,也不要轻易矮化自己。

    只有专注自身,才能激发自我潜能,挖掘自我价值。

    读书不仅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给自己底气的过程

    它让我们明白,虽然你很强,但我也不差

  • 对困难祛魅

    有些时候,我们想做一件事,会把困难想得无限大。

    事还没开始做,就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了,于是心力受阻,开始气馁,沮丧,放弃。

    很多事情,都是看起来难。只要做起来,就有收获;只要走起来,就有方向。

    人类对美好事物有向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不能因此就为其加上光环,带上滤镜,捧上神坛。

祛魅并不是说要藐视一切,践踏一切,而是要去掉滤镜,直达本质,去行动,去靠近,去成为

愿你越来越强大。

本期编辑 | 赵橙涔
© 人民论坛新媒体出品


via:

  • “祛魅” 祛的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eRT9BRRL5oQkVBPMP5aNwg

  • 我发现一个成事法则,那就是 “祛魅”
    https://mp.weixin.qq.com/s/ZxIcRSxuSwzhBeVJHyvBgA

  • 一个人开始变强的征兆:祛魅
    https://mp.weixin.qq.com/s/Mb-Aw5O4-pg_8Vw10m8RLg

  • 一个人的清醒,从祛魅开始
    https://mp.weixin.qq.com/s/seokXmTp2eqbp8rhKOpDdA

  • 最自如的活法,对世界祛魅
    https://mp.weixin.qq.com/s/A2voX2H6dIf_yBVzomxIzA

  • 哲思 | 一个人变强的征兆:学会祛魅
    https://mp.weixin.qq.com/s/42PnAWlPRcHRMl_rYQDxXw

http://www.lqws.cn/news/578323.html

相关文章:

  • DAY 43 预训练模型
  • 完整的ROS节点来实现果蔬巡检机器人建图与自主避障系统
  • 《从量子奇境到前端优化:解锁卡西米尔效应的隐藏力量》
  • API接口安全-1:身份认证之传统Token VS JWT
  • VMware 在局域网环境将虚拟机内部ip 端口开放
  • 使用SRS+ffmpeg实现https推流flv
  • python+uniapp基于微信小程序面向品牌会员的在线商城系统
  • 如何让Excel自动帮我们算加减乘除?
  • 基于llama-factory+ollama+vllm加速大模型训推生产
  • 深入 ARM-Linux 的系统调用世界
  • C++ std::list详解:深入理解双向链表容器
  • 分库分表之实战-sharding-JDBC
  • 【数论 拆位法】P10308 「Cfz Round 2」Osmanthus|普及+
  • 车辆工程中的压力传感技术:MEMS与薄膜传感器的实战应用
  • 从设计到开发一个小程序页面
  • Java + 阿里云 Gmsse 实现 SSL 国密通信
  • 用基础模型构建应用(第四章)AI Engineering: Building Applications with Foundation Models学习笔记
  • Springboot + vue + uni-app小程序web端全套家具商场
  • MongoDB 安装使用教程
  • 第81题:搜索旋转排序数组Ⅱ
  • 【软考高项论文】论信息系统项目的干系人管理
  • 百度文库智能PPT月访问量超3400万,用户规模翻倍增长
  • 中钧科技亮相2025 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赋能数字经济新未来!
  • pyspark driver 上传pod本地文件到对象存储
  • AWS 开源 Strands Agents SDK,简化 AI 代理开发流程
  • Hive SQL 实战:电商销售数据分析全流程案例
  • Git远程仓库迁移与分支关联技术分享
  • 【Python使用】嘿马python运维开发全体系教程第2篇:日志管理,Linux概述【附代码文档】
  • 【硬核数学 · LLM篇】3.1 Transformer之心:自注意力机制的线性代数解构《从零构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LLM的数学认知》
  • Android Compose Modifier 详细解析